小學英語會話教學策略.doc
基于新版外研社教材 ——如何進行會話教學曾芬小學英語會話教學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交際能力,提高會話技巧,最終習得并自如地駕馭語言能力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初步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對話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在新版外研社教材中,對話貫穿于教材的始終。通過對話教學,學生可以進行聽、說、讀、寫各方面技能的訓練,可以說這是培養學生綜合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徑。由此可見,對話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對話教學始終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傳統教學中先講授單詞,然后講句型,再講課文,也就是采用“單詞 —句型 —翻譯”的模式,其弊端已顯而易見,學生學會的只是一些獨立的單詞、詞組和句型,最終還是不能正確靈活地運用語言。而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和課堂教學中的大量實踐,我們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會話教學模式,在這里和各位一起探討、研究和思考。一、小學英語會話教學存在的問題目前小學英語會話教學存在的低效現象主要表現為:學生常出現會回答問題而不會提問的現象;交流時不能自然地引發話題;經常無話可說,有時不知從何說起;會話內容單一,經常出現為回答而回答的現象,回答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不符;大部分學生只能針對所學的對話做一些替換練習;多數學生在語境中自主交流有一定的困難;學生會讀會背不會運用或在具體的應用中反應會慢幾拍等。透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把小學英語會話教學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四點:(一)重詞句,輕交際表現為過多的強調對話中句子的漢語意思,無論對話的呈現和操練,基本都是英漢對譯的形式,教師說句子,學生翻譯,或者生生相互說句子翻譯,這種英漢對譯的形式既不利于學生英語思維習慣的形成,又因為沒有語言情境,而導致學生會說句子明白句意卻不會交際運用。(二)重機械操練,輕意義操練會話課堂中缺乏能促使學生思考的會話活動,大量的機械練習使學生的口語表達呆板,使得課堂交流缺乏生動性和鮮活性。(三)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輕語言知識的運用主要表現為過多的講解句子構成等語法知識,減少了學生聽說練習的機會。(四)重重復性地運用語言,忽視了對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表現為教師完全以學生能讀會說教材內對話內容為目的,拘泥于教材不能引申拓展,導致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完全是當堂所學的教材文本,既缺少與舊知的融會貫通又缺少對新內容的創造性運用。二、小學英語會話教學的基本原則(一)情景性交際離不開語境,因此會話教學也應該力圖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下進行。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情景,在自然的情景中習得語言,使用語言并最終提高語言。情景下的語言才是生活中的語言,自然生成的語言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意義和使用場合,并在此過程中體會情感,內化語言,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行程和發展。(二)整體性整體語言教學法強調語言學習的整體性,認為語言知識不能肢解,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出發。在會話教學中,處理會話文本的環節應該特別注意整體呈現。語言輸入和輸出都應該遵循整體原則,通過聽、看獲取功能表達方式,通過說、演培養學生真實交際能力。(三)活動性現代外語教學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點和文本要求創設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反復感知,體驗,操練語言并最終掌握語言。活動的設置要求多樣性,實效性強,并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四)主體性新課標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因此所有的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已知未知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生理特點,尊重愛說愛唱愛動愛演的天性,設計出學生樂于參與的學習活動,并在此過程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小組活動互幫互助,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面,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五)生活性目前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課堂存在明顯的非真實交際現象,很大的原因是設計的情景并非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離學生實際較遠,從而造成學生無話可說,或者僅僅套用詞匯句型完成虛假交際。因此,會話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真實的課堂讓他們充分理解語言使用的意義,從而縮短課堂教學與實際使用的距離。三、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策略根據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和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話教學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小學生正處于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因此,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我采取了以下的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為學生創設情景,采用整體教學模式學習對話眾所周知,語言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復雜的整體。語言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有意義。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采用先講單詞,然后講句型,最后再進入對話的學習。這種模式看起來是先把難點給學生解決了,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就會如魚得水。但是效果并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學生并不理解課文內容,運用語言更是遙不可及。為什么學生學了很多年的英語,最后卻什么也說不出來,可能原因就在這里。對話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在理解語篇的基礎上學習語言,這樣語言就有了生命,就成了活生生的語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整體教學的模式,把詞匯、語法放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也就是說,教師的任何活動都是圍繞對話的情景進行的。把對話在最開始就呈現給學生,然后通過提問、實物、動作等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其含義,還學會了如何運用,可謂是一石二鳥,一舉兩得。3. 采用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原則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是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聽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工具,是所有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習的基礎。通過聽說,學生可以學習概念、擴充詞匯、理解語言結構、培養語感。培養一定的聽說能力是教學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說出來的一定是他們先聽到的或聽懂的,要求他們讀出來的一定是他們先會說的。具體在教學中,可以在聽完對話后先說說聽到的信息,然后再具體到課文的大意,最后再聽一聽細節。其次,在跟錄音讀課文的環節中先讓學生不見文字重復聽到的內容,然后再看文字朗讀。可能這樣在開始會浪費一些時間,一句話可能要聽幾遍,甚至十幾遍,學生才能說出來。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來,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語感提高了,而且口語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實際上是在說英語,而不是在讀英語,反復訓練之后,學生在相應的場合就能達到脫口而出。4.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對話的話題不同,難易程度也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已有知識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可以把一個單元的對話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對話或是較難理解的語言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語言。總而言之,教師不必拘于一種教學模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最終達到學習語言的最佳效果。5. 注重在對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本身就應該涉及文化的內容,沒有文化教學的英語教學是不完整的。不難發現,小學英語會話中很多都涉及到文化的內容。例如:西方的節日,顏色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西方的飲食……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西方的文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6. 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游戲進行對話教學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有趣和新鮮的事物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也能讓他們記憶深刻,持久。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材料,如讓學生朗讀簡單的英語童謠、兒歌,做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小學生喜歡表演,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對說英語的羞怯感較少,不怕犯錯誤,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語言。此外,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說英語、講英語的機會。四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步驟和方法我們通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總結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的會話教學模式:Warm-up ——Task presentation(New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practicing——Task fulfillment——Summary and homework,下面就這一教學模式進行具體的闡述。(一)Warm-up活動形式:聽、說、玩、演、唱等活動聽可以聽歌曲、對話、簡短的英語故事,說可以說對話、根據圖片說一句話、講小故事,玩可以做游戲,演可以表演對話或者小短劇,唱指唱英文歌曲。熱身活動的目的是創設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舊帶新,為新課學習做鋪墊。因此選用的歌曲、歌謠等內容最好與新授內容有關。如:對話中涉及到顏色,在熱身活動中可以唱唱有關顏色的歌曲;對話中講到數字,在熱身活動中可以復習一下學過的數字;在對話中出現許多動詞,在熱身活動中可以做做 Let’s do 。外研社版的教材每一單元第一部分剛好就是一個熱身環節,有時候是一首歌謠,有時候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老師們可以直接用它來導入新課。(二)Task presentation(New language learning)以前上對話課,為了節省時間,我們有時直接教讀句子或者寫句子,然后翻譯過來,再領讀,學生跟讀,學生都會讀了就算完成任務了。這樣枯燥灌輸式的教學,或許節省了一點時間,但也省去了學生思維、理解、體驗的一個過程,也省去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處于機械記憶的狀態,有口無心的狀態,忘記的自然也快,更談不上靈活的運用了。所以說這種做法其實非常不可取。人類學家馬林斯諾指出:“如果沒有語言情景,詞就沒有意義,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詞語也只有在情景語境中才能產生意義。”同樣,對話也是如此。對話是在一定的情景下的習慣性語言,脫離了情境,對話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在這個環節里,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語篇,熟悉本課的話題,傳遞給學生最準確的語言信息,以真實的情境呈現功能句。當然,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把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帶入課堂,外研社教材的編排為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會話形式的情境故事,這些故事的話題貼近生活,真實而有意義,且生動有趣,不用老師們再費盡心思想著如何去創設情境了。(三)Language practicing意義操練因為賦予了新的內容,新的詞匯,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比較高,所以意義操練提供的語言素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操練新句型要用舊詞匯,但這個階段的聯系不是為了學習更多的詞匯,而是讓學生就新學的重點句子,利用許多學過的詞、感興趣的事進行句型結構的套用、替換,比機械操練更具真實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四)Task fulfillment這一環節是對話的拓展訓練,是對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在這一環節,我們可以安排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來開展小組活動,完成任務。(五)Summary and homework 對話教學的步驟和方法大致就是如此,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未必每節課一定要嚴格的按照這種程序進行,可以根據對話內容的不同有所側重和取舍。綜上所述,對話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對話教學中培養的。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教學策略與方法,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予以批評指正!